近期,許多自稱「心靈導師」的人開設課程,以高額費用吸引學員,甚至打著「療癒創傷」或「解決人生問題」的名義行詐財之實。有位來談者的家屬,在得知親人接受心理諮商後,擔心是否誤入心靈詐騙,急著詢問心理師的受訓背景與專業能力。
這讓我意識到,也許很多人對心理師的養成並不熟悉,於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,希望讓尋求心理成長與療癒的人更安心。
心理師的養成之路:成為專業心理師,要經歷哪些訓練?
心理諮商是一門專業,並非只憑「靈感」或「人生經驗」就能勝任,而是需要經過嚴謹的培訓與考核,與其他專業領域一樣,需要科學基礎與豐富的實務訓練。那麼,一名合格的心理師,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?
1.取得碩士以上學位
許多人以為心理師只要大學畢業就能執業,但其實在台灣,心理師必須取得心理相關領域的碩士學位,才能進一步接受實務訓練並報考國家考試。
2.完成嚴格的實習訓練
研究所階段,心理師需要完成兩階段的實習(兼職與全年全職實習),在專業督導的帶領下,學習如何與個案工作,累積實務經驗。這些過程都有嚴格的考核,確保心理師累積足夠的專業能力後,才能再往下一步前進。
3.通過國家考試
完成學業與實習後,心理師必須通過國家考試,取得「心理師證照」後,才能正式執業。這不只是對專業能力的認證,更是對服務品質的保障。
4.持續進修,保持專業
取得證照後並非一勞永逸,每六年必須換照,而換照的條件之一,就是持續進修、參與專業培訓,確保知識與能力能夠與時俱進,真正幫助來談者。
坊間資源豐富,該如何不誤入詐騙陷阱?
1.認明合法機構與心理師執照
合格的心理師應在有合法開業執照的心理諮商所或醫療院所執業。預約前,可以查詢該機構是否具備合法執照,以及心理師是否有執業執照,以確保服務的專業性。
2.費用透明,不得預收
心理諮商的收費應該公開透明(通常可在官網或預約時確認)。合法的心理諮商不會要求預先支付多次費用,因為心理諮商屬於醫事行為,依法不得提前收費,也應在每次談話後開立正式收據。
3.你有權利安心結束諮商
心理諮商是一段可以溝通、坦承互動的關係,不應讓人感到壓力或恐懼。當你因個人考量希望暫停或結束諮商,心理師可能會與你討論原因,但絕不應該威脅或讓你覺得「如果不來,狀況會更糟」。你永遠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,而心理師的角色是陪伴,而非控制。
心理健康是重要的課題,尋求幫助時,你值得獲得專業、安全的服務。
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了解心理師的專業背景,也幫助你在面對各種心理相關資源時,更安心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