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tflix影集《混沌少年時》觀影心得

APR 5, 2025

相信大家在看第三集,心理師與小男孩的攻防時,都覺得非常精彩。編劇花了整整五十分鐘來呈現這個對話,透過心理師一句句的面質,像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Jamie的心。讓我們可以很細膩地看見他內在的羞愧、憤怒、挫折與渴望,努力地掙扎著,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卻在不知不覺中用了最糟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挫折,以強烈的否認與貶低來維護脆弱的自尊心。

《為什麼這樣幸福的家庭,卻養出這樣不幸的孩子?》

「我們是怎麼製造出她(Jamie的姊姊)的?」Jamie的父親問,「就如同我們製造出他(Jamie)的方式。」Jamie的母親回答。同樣的家庭,Jamie的姊姊乖巧、成熟,逆來順受;但是Jamie卻憤怒、攻擊,想要控制身邊的人。如果我們只看行為,我們會覺得「哇!同樣的家庭怎麼會養出這麼不一樣的孩子?」但這其實是我們在實務現場,當有機會去觀察整個家庭時,很常會看見的狀態。同樣的挫折,家裡的每一個孩子常常會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去面對。

《家庭暴力的影響不只是打人,而是「我們如何面對負面感受」?》

影片中有提到,Eddie(Jamie的爸爸)成長在暴力的家庭,當他自己有孩子時,很努力地想要中斷這個暴力,因此立誓絕對不打孩子。他做到了,但家暴這件事,在Eddie身上留下的痕跡,不只有暴力而已,藏在底下看不見的,是缺乏被安撫的經驗,因此對自身對負面情緒感到害怕與陌生、不敢碰觸脆弱的感受,也因此習慣疏忽孩子的情感需求。從小遭受暴力的孩子,很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環境(需要學會讀空氣,才不會常常被揍),也因此不容易注意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感受,自我覺察力就很低。在影片中多次可以看見一些小小的訊號,就容易讓Eddie勃然大怒,這是很常見的創傷反應,卻從來沒有機會好好停下來,問問自己怎麼了?學習安撫自己內在的不安感受。

有時候,透過家庭傳承下去的,是這些隱微的東西。Jamie與Lisa(Jamie的姊姊)同樣經歷著這些「情感忽略」,他們沒有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理解、包容自己的脆弱感受,Lisa選擇容忍、討好,讓自己像個小大人一樣,把注意力放在照顧別人的感覺上;Jamie則是發展出強烈的否認(我沒有不好)、外化(都是你們的錯讓我感覺不好)。這樣的想法,隨著時間根深柢固的在Jamie心中增長,才導致了後來的殺人事件。

《承認我們不好,就是開始變好的那一天》

其實Jamie被抓去關的事實,對他的家人打擊很大,尤其是爸爸。最後一集中,看著他們一家明明有很多內在的痛苦感受,卻仍要強顏歡笑地開車去買東西、看電影,彷彿在向世界說:「我沒有那些羞愧、憤怒、受傷、失落,我們是幸福的一家人。」直到Jamie一改以往的態度,決定要認罪時,整個家才終於能慢下來,父母才終於能抱著彼此哭泣,允許自己難過。

如果今天Jamie沒有被逮捕,沒有被隔離在一個是非分明的環境中,他不會有機會停下來去面對自己的內在。他仍然可以不斷的逃避、否認,將自己的自卑感怪在別人的身上,認為是別人的問題。要讓這樣的人面對自己,心理師要能不怕張力的挑戰個案的矛盾,並且不能害怕面對那些強烈的情緒、人性底層最真實的渴望,也要有警察,幫忙維護所有人的安全,缺一不可。

這個任務很困難,但是當一個家庭中,開始有人試著去面對自己的脆弱,其他家庭成員都會有機會改變。當我們能面對自己,雖然一開始很不堪、很難受,但漸漸地我們有機會回到真實,去改變生活中的各種選擇,慢慢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
非常推薦的一部片,連身為心理師的我,都覺得從Briony(劇中的兒童臨床心理學家)學到好多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