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著各種生活中的煩惱,有時不只是煩惱自己而已,也因著家人的緣故或親密關係受挫而深受其苦,當你關心他、建議他尋求心理諮商時,他的反應是:「不用啦,沒那麼嚴重。」也就是說,心理諮商似乎被看成是要「很嚴重」時才有必要去尋求的管道,然而真是這樣嗎?
一般人有各種心理自助的方式,只是不一定意識到而已,若是輕微的憂鬱或不開心,可能逛街血拚或網路購物、或是追劇、喝小酒、大吃大喝,也可能會找家人朋友聊天、討論問題該如何解決,甚而閱讀心理自助書籍、查詢網路資訊、在交友軟體上發問等等。這些方式不外乎兩個目的:一是減緩內心焦躁或不適的感受;二是參考他人建議以尋求解方。
那麼,心理諮商最有可能會出現在上述所採用的方式行不通的時候,甚至是原先拿來因應的方法竟形成另一個問題,例如飲酒過量、飲食過量、找朋友訴苦卻造成朋友壓力,更有甚者,已經產生失眠、頭痛或其他身體上的症狀。
心理師是受過諮商訓練的專業人員,心理師就是為了承接人們的困擾而存在的心理衛生工作者,諮商或心理治療也有倫理和契約的保障,目的是讓來尋求協助的人不用擔心秘密被知道,或是影響人際網絡。當你來到諮商室時,可能帶著一個你牽掛的問題,而問題背後常有一段不被人知的故事,它不像表面現象那麼淺顯易懂,它涉及你所在乎的人和事,也許問題萌生得很早,是在你的童年或某一段成長歷程,而問題一旦提出來討論時,也可能帶著其他相關問題,這些困擾都很糾結,這就是很適合接受心理諮商的時刻。
也可能是一個關係裡的議題,談到關係總是千絲萬縷,理不斷也說不清,你可能很苦惱:「為什麼這麼難啊?」這種難可能是來自於伴侶的、婆媳的、親子的、友誼的、職場的……,關係牽動著的是「生命的本質」,人是誕生於關係裡的存在,所以離不開關係。因此,就算難解,也不能輕易放棄或逃離。
諮商的涵蓋面其實很廣,也可能是一個生涯的議題,在人生某個階段可能面臨到抉擇升學、事業轉折、轉換跑道……,關係到各種無法兼顧的難題,也可能是你想尋求新的突破,卻不知道是否有足夠的條件和機運,這也是一個適合商討的時刻,需要謹慎和耐心,讓心理師陪你一起審視,協同你在各種考量中做出最好的決定。
有時候僅僅是因為情緒,就需要諮商的協助,太多情緒擺盪的壓力,憤怒的、憂鬱或情緒低落、焦慮的、悲傷的,難以渡過的事件、難以釋懷的記憶,甚至也可能是莫名的空虛、空洞、煩躁、無意義感,情緒是一個指標或探測器,提醒你有些事情不對勁,不要忽略或置之不理,如果你能將專注力經常用在各種繁瑣、無關緊要的事物上,那為何不能耐心善待自己,好好整理、探索自己內在的議題呢?
其實也不用有那麼多理由,好像心理諮商必須限定條件似的,也可能單純想認識和理解自己,畢竟跟自己相處那麼久了,卻像是陌生人一樣,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?為什麼受苦?經常有迷茫感。電視媒體、報章雜誌經常提到「愛自己」,但是愛自己是甚麼呢?指的是一趟旅行、精品包或是SPA嗎?這些享受也未嘗不可,但愛自己的定義可以是「真正理解自己」,在諮商過程中被理解的瞬間,謎題逐漸清晰,真正願意善待自己,才算是開啟了愛自己的旅程。
當你已經意識到種種內在的苦、外在的難,或許可以考慮給自己一個轉圜的機會,接受心理諮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