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眾誤以為心理有困擾就要找「心理醫生」,但是在台灣並沒有「心理醫生」這個職稱,而是有精神科醫師、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這三種執業者。
精神科醫師、臨床心理師、諮商心理師都有接受過心理治療相關訓練,如果察覺到不適的生理症狀時(例如失眠、過度焦慮、食慾改變等),可以先到醫院精神科(身心科)或身心診所掛號,由醫師評估是否需給藥,再接受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,接受心理治療。
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,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不能開藥,如果你需要藥物治療,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是方便、有效的求助管道。而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最大的差異,是諮商心理師不處理精神疾病、腦部受損的評估與治療,若個案需精神疾病、腦部受損的評估與治療,諮商心理師會轉介個案至相關院所進一步治療。
諮商心理師面對的是有情緒困擾的一般人,針對個案的心理困擾展開對話、釐清問題及深化覺察,緩解不舒服的情緒感受,進而獲得更好的思路和解決方式。諮商心理師執業場所多在學校、社區心理衛生機構或私人身心診所,較少進入大型醫療院所服務。
當身心有不適的症狀反應時,除了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,談話治療也可以同時進行,諮商心理師會耐心陪伴你探索問題的癥結、根源,在這段心理困擾的過程裡減緩衝擊,身心不適的症狀提醒著你不要忽視自己,該採取行動了!當心理治療的過程開始,好轉的時日也不遠了!